现代展示的历程大型玻璃展柜的陈列

大型橱窗式玻璃柜的陈列方式经历了半个世纪,现已成为许多博物馆陈列的基本样式。这种以橱窗式玻璃柜为特点的展示,使用巨幅玻璃通常是在厚度4~6㎡之间,安装时玻璃块块相连,形成封闭的长廊,因此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大型橱窗式玻璃柜一般高度都在3m以上。

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界博览会上,主办方在西雅图建起了高达180m、称为“宇宙之针”的空中餐厅,如图1-14所示。从整体环境来看,使人很容易联想到空中技术和太空飞行的情景。这届博览会首次将电子计算机用于博览会的管理和演示,从而揭开了一个计算机应用的新时代。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上又出现了个性化的趋势,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潮。为使博物馆的环境与主体结合得更密切,不少专业博物馆开始以展示内容为主题,作为展示环境设计的依据,力求创造一个更丰富、更具有个性化的展示环境。用艺术的手法创造一种“典型环境”,如以自然为主体的陈列则往往创造一种模拟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陈列对象的内容,使陈列环境更富有生气,并充满时代感。

与此同时,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也被大量运用在博物馆展示方面。各种计算机程序控制、视频技术、虚拟真实(VR)技术等被广泛运用于展示,作为新的表现手段,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展示设计进入了科学与意识结合的现代化展示时期。从展览建筑、室内设计到展示方式和技术的进步,都是为了提高展览的质量,强化展示信息的传递效率。随着这种新的变化,展览设施的施工制作、设计布展也开始走向专业化、工业化、社会化,这些都标志着博物馆等现代展示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展览业的发展过程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内经济以宏观调控为主,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属于计划性的,市场规模很小。在那个时代展览大都局限于政治性的展览,文化性、商业性的展览较少,商品类的展览就更少,而且展览的范围小、数量少,国际化的展览相对就更少一些。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展览馆。

中国北京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展览馆

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商品的流通、贸易的往来逐年增多,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各种展销、展览活动频繁开展。到20世纪末,每年举办的各种展览会达到一千多个,全国主要行业展览,如电子展、建材展、汽车展等都能达到每年几十个。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展览业的发展达到空前的繁荣。全国各地各种展览众多,特别是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建设了许多具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的博物馆和展览馆,把展示活动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中国已经能够举办综合性的大型博览会,1929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西湖博览会,足以显示商业博览在当时的受重视程度,如图1-16所示。但由于社会政局的混乱和连年的战争,之后再也没有举办,直到2000年才重新恢复举办,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轰动,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推动了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就展会类型而言,有外国来华单一国家展览,如在北京、上海举办的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展等;也有综合性展览,如广州出口商品展、北京国际展览会和亚太展览会;还有专业性展览,如汽车展、机床展、计算机展等。展览或博览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展览业的带动下,兴起了一大批新兴的行业,并带动了相关的服务业,甚至促进了一批“展会城市”的形成,其中以北京、上海、广州最为引人注目。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豆瓣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136-5003-057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37-3010-878 QQ邮箱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8:30-18:00

QR code